聯系人:行政部
座機:029-85233571
郵箱:whkjkf@163.com
地址:西安市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飛天路588號北航科技園2號樓E座
“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”,每年中秋的月光都準時赴約,卻總在不同的故事里,釀出相同的暖。
中秋的底色,是藏在缺憾里的人生智慧。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”,蘇軾在《水調歌頭》里的喟嘆,道破了中國人面對世事的通透。月亮的盈虧流轉,恰似人生的起承轉合:有團聚的歡顏,便有離別的悵惘;有順境的坦途,亦有逆境的坎坷。白居易被貶湓浦時,望著明月憶起“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園邊”,今昔對照的滄桑里,是月光溫柔接住了所有失落。這輪明月,早已教會我們與缺憾和解。
傍晚時分,廚房飄出的桂花香裹著燉肉的煙火氣,父母在餐桌旁擺上最后一雙筷子,你剛放下行李箱,就被塞了一塊還熱乎的月餅——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”,蘇軾筆下的清甜,原來就是此刻舌尖的軟糯,和母親笑著說“就等你回來切”的溫柔。后來你會發現,中秋的意義從不是賞月,而是“團圓”這兩個字,被月光寫進了每一次相聚里。那些平日里沒說出口的牽掛,那些隔著屏幕的叮囑,都在月光漫過餐桌的瞬間,化作一句“回來了就好”。
今夜,不妨斟一杯桂花酒,切一塊團圓餅。當月光灑在肩頭,便知我們正與盛唐的詩人、宋代的游子共享這輪圓滿。這輪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明月,既藏著“家和萬事興”的樸素期盼,也寫著“自強不息”的民族密碼。所謂中秋,便是讓每一顆牽掛的心,都能在月光里找到歸宿,讓每一份思念,都能被圓滿溫柔接住。